董建挨家挨户进行政策宣讲。通讯员潘成刚摄董建带领村民修建牛场。通讯员潘成刚摄董建带在牛场喂牛。通讯员潘成刚摄广西新闻网靖西8月27日讯(记者刘帅龙通讯员潘成刚)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既有着农家子弟的朴实,又带有学者的儒雅,他是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和“双师”培养对象,是学生爱戴的好老师,也是受村民欢迎的好书记。年4月份,他主动请缨到靖西边境地区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这个书记有股倔脾气,仅用了五个多月时间,便让群众从怀疑到信任,他就是群众口中的“牛犊书记”,从广西财经学院选派到靖西市龙临镇大品村党支部的第一书记董建。主动请缨下乡村教师成了扶贫的新兵蛋年4月份,董建放弃了高校的优越工作生活环境,主动请缨到农村基层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他快速转变角色,干农活、问农事、办实事,吃住在村,很快跟同志们以及群众打成一片。作为扶贫的新兵蛋,他一边摸索一遍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他谦虚地说:“作为新选派的第一书记,我感到光荣又自觉责任重大,一方面为能够加入人类脱贫史上最伟大的战役倍感光荣,另一方面又为加快实现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感到重任在肩。我要做的就是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想方设法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推动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肉牛养殖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抓手和助推器,起着引领示范作用。董建始终把发展产业放在第一位,通过大量调研,决定发展生态牛养殖,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群众发展产业,以产业促农增收。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四处奔忙,为大品村争取各类发展资金近25万元,建成了大品村生态牛养殖场,目前第一期养殖肉牛10头,预计可为大品村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一开始,作为新人,在抓产业方面我也没有经验,但是通过多方调研,了解到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大品村人均耕地面积少,坡地多平地少,群众种植甘蔗、玉米传统作物比较多,牛、羊、猪、鸡、鸭养殖比较零散,种养不成规模,增收渠道狭窄。通过外出观摩学习,紧紧依托龙临镇牛马交易市场优势,结合村情,通过村集体商议确定了以肉牛育肥来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董建在谈到养牛的初衷时说道。万般险阻打不垮亲力亲为踏出致富路为了搞好生态牛养殖场项目,董建顶住了各方的巨大压力,由于没有经验可循,不知道怎么跑项目,拉资金;且养殖风险大,当时的董建没有技术支撑,心里没底;群众也不相信、不配合。可董建不畏惧困难,他亲自跑资金项目,全程参与项目征地、考察、设计、谈青苗补助、牛场建造、通水通电和购买牛苗等各个环节。牛场建成后,他本以为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但刚好遇上本镇牛马市场交易因牛结节病暂停交易一个月,村里养殖场仍旧处于“空壳”状态,群众质疑声四起。但他没有气馁,带领村两委一起为牛场完善通水、通电,并安排公益性岗位贫困户种植牧草,选聘请有饲养技术经验的贫困户人员加盟养殖场,为肉牛养殖做足了准备。今年8月中下旬引入第一批牛苗,他激动地说:“我们的牛场得到上级领导的关怀与指导,市领导与后援单位校领导为牛场揭过牌,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更不能让群众失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志之所趋,穷山距海,凭着一股热血和勇气披荆斩浪,不可阻挡,应当是我们这时代扶贫人最好地写照,我们要把产业搞好,要带领群众走出一条致富路。”在董建和村两委的努力下,大品村顺利通过全区已命名星级农村基层党组织年四星级党支部核验。年正值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期、收官年,第一书记董建全力以赴,带着大品村,全面巩固脱贫成果,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用心描绘绚丽多彩的新农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