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医生告诉我们,血小板减少并非仅仅是一种血液疾病,它还是很多其他常见血液病的一种临床症状。血小板减少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都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随着血小板数值的降低,导致患者自发性出血的倾向也会增加。
那么,血小板减少病人都有什么症状表现?哪些疾病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现象呢?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表现全身皮肤紫癜,鼻衄或女性月经过多,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尿色加深。偶而还可见肾脏受损征象如高血压、血尿、氮质血症等。神经系统的症状甚少见。
血小板减少常见于以下几种疾病:
出、凝血性疾病
1.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病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都有骨髓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的生成减少等特点,血小板减少可以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最早出现的表现,也可能是由于经过治疗之后血红蛋白及粒细胞恢复正常,血小板尚未得到恢复。骨髓病性疾病如癌肿浸润时血小板减少,大多为肿瘤细胞损害巨核细腿,因此血小板生成减少。以上两种情况检查骨髓即可明确诊断,前者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减少;后者可查到肿瘤细胞。
2.理化因素抑制骨髓:理化因素如电离辐射、烷化剂、抗代谢剂、细胞毒性制剂等在治疗恶性肿瘤时,血小板减少是常见的并发症,或者直接毒害骨髓细胞,或者发生兔疫反应。此类因素大多使骨髓弥漫性损伤,患者表现为全血减少。但少数患者巨核细胞对射线的作用较敏感,因某些病人可只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巨核细胞减少。
无效性血小板生成
该病常见于部分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有的患者有出血倾向,有的表现为全血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甚至增加,因此为无效性血小板生成。随着巨幼贫的治疗,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脾脏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正常情况下,体内1/3的血小板停滞在脾脏,当有脾脏肿大时如门脉高压症、高雪氏病、淋巴瘤、结节病、Folty综合征等,血小板计数可减少,但体内血小板的总量并不减少。注射肾上腺素后,在一定的时间内,血小板计数可明显升高。有时,可能同时存在血小板破坏增加的因素。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病是因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疾病。
1.病毒感染:可致血小板减少的病毒感染包括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水痘、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猫爪热、登革热等。病毒可侵犯巨核细胞,使血小板生成减少。病毒也可吸附于血小板,致血小板破坏增加;某些严重麻疹患者以及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血小板。
2.细菌感染:许多细菌感染可致血小板减少,包括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引起的败血症,如脑膜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细菌毒素抑制血小板生成,或使血小板破坏增加,也可由于毒素影响血管壁功能而增加血小板消耗。
专家提醒,无论是哪一种疾病或因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都要及时通过规范的治疗提升血小板数值,降低患者出血的风险,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的状态,正常的生活。
健康提示:如果您关于血小板减少还有 血小板减少病友会公众